當中國創業公司被一串“O2O”、“商業模式”等關鍵詞聯系起來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其實中國還有一批技術驅動的創業公司。當中國資本尋求出海和投資海外創業公司的時候,國外的學術界已經意識到,中國不缺的是資本,而是缺乏能從高校、研究所直接走向市場的科研成果。
帶著這種想法,我們去參加了一場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系教授Kamal Youcef-Toumi的經驗分享交流會。Kamal教授研究涉獵的范圍相當之廣,從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到醫療設備、存儲器等,幾乎無所不包。甚至之前也有兩篇關于LIGO的工程學論文。(注:LIGO是用來觀測引力波的科研設備,去年曾首次觀測到愛因斯坦預測的引力波輻射。)
Kamal教授表示,他們最近的研究方向是實現納米尺度下的高速成像,主要用在一些監測系統中。另一方面,Kamal教授也在研究機器人系統,不過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種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狗,而主要是工業機器人。除了機器人硬件外,他們也在研究包括算法、人工智能等軟件方面的問題。
當然,Kamal教授的研究也不僅僅限于學術領域,也包括十幾項重要專利,其中大多數是關于機器人和檢測技術方面的。
麻省理工學院這座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的著名高校孵化出了無數科技企業。據Kamal教授透露,由MIT校友創立的企業達25800家,這些企業每年創造1.9萬億美元的營收,如果把這些企業看做一個獨立的經濟體,那么它創造的價值比加拿大一個國家還多,在全球能排到第11位。
為什么一個高校能創造出這么多價值?Kamal教授說,那是因為在美國從高校到社會都有著非常優良的產研結合環境。首先,MIT內部非常注重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鼓勵教師學生的優秀創意,促進從實驗室成果到公司產品的快速轉換;其次,在美國注冊公司方便加上社會對初創公司在產業鏈上的支持,也對高校輸出研究成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喬治·斯穆特訪問中國。斯穆特曾因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而獲得20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他去年來到北京并不是為了做學術演講,也是為他的研究成果輸出奔走。
斯穆特教授也是一位研究涉獵范圍很廣的學者。除了高深的宇宙學,他近期倒是對熱門的石墨烯和3D打印技術感興趣。去年他投資了清華科技園孵化的一家3D打印公司。
自2014年一股互聯網創業熱潮以來,許多高校學者開始投入到創業和風投領域,早已不再給人們一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刻板印象。在物理學領域頗具成就的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以“拓撲絕緣體”的研究聞名于世,他又在風投領域成功投資多家公司而名聲大噪。張首晟投資的不少企業成為了“獨角獸”(估值超10億的創業公司),其中還有像VMWare這樣的軟件巨頭。
科學界人士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企業活動中,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好事。在全球經濟遇冷的時期,風投領域早已為“互聯網泡沫”是否存在爭執一年之久,中國風險投資領域熱情不減,創業公司對高新技術的渴求,讓國外的研究所也看到了機遇。這次由速普創新主辦的經驗分享交流會總共有20多家創業公司高管出席就可略見一斑。
另一方面,國內對于學者“入世”的態度正在放寬,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對高校向企業輸出研究成果口誅筆伐。中國本身高校的產研結合也在進步。相信以后國外高校學者來中國合作的事例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