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把美團推至“大數據殺熟”的風口浪尖。
作為艱苦奮斗的打工人,工資只有那么點,物價卻有那么高,為了生活的更好,每餐每頓都得精打細算,本以為開通會員可以省錢,可沒有想到省錢省了個寂寞,打開APP發現附近幾乎所有的外賣商戶會員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的高1-5元。
美團的差別待遇讓美團會員們深感欺騙?!皟r格歧視”、“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網友們為解心頭之恨,將討伐的矛頭對準了美團,紛紛在各大社交平臺和朋友圈發文控訴美團利用大數據殺熟宰老客戶的行為。
對于網友的質疑,美團外賣發聲明回應稱不存在差異定價,配送費的多少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
一、美團到底有沒有“殺熟”
文章作者在文章中稱其開通會員后,在一家常點的外賣店鋪下單發現,平常不超過3元的配送費竟然變成了6元,隨后又換了幾部手機使用會員和非會員賬號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會員帳號需要6元,而非會員的僅為2元。
同一個時間,同一家店鋪,同一個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美團會員的配送費就是比非會員的價格高,這樣看來,美團的行為確實符合“大數據殺熟”的現象。
那么美團到底有沒有殺熟,其實這種類型的爭議要以雙方約定為準,美團的會員權益目前只向會員用戶承諾了紅包優惠,并沒有向會員承諾配送費比非會員的低,所以從法律的角度來沒有辦法判定美團是否存在違約。
我們可以從道德上譴責美團的這種行為,但從商業邏輯上其實根本挑不出來美團一點錯。
要知道平臺前期為了推廣,大多數采用的低價營銷的模式,這種模式需要平臺投入大量的成本,當平臺逐漸占有比較高的市場份額,用戶習慣已經養成的時候,平臺就會重新拿回定價權,利用價格手段彌補之前低價推廣的成本。
利用大數據對用戶群體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用戶的消費能力和習慣,來推送不同價值的優惠券,再逐漸減少對忠實用戶的補貼,用省下來的錢拉新,擴大平臺的規模,這種方式其實是很多互聯網巨頭們慣用手法,處在互聯網時代就避免不了大數據殺熟。
二、無處不在的“大數據殺熟”
美團僅僅只是大數據殺熟的冰山一角。事實上,電商購物、點外賣、訂酒店、買電影票等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出現過針對新老用戶不同價格的殺熟行為。
一個微博網友發文稱自己使用滴滴打車時,同樣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在同樣的時間里,使用不同的手機時價格竟然相差了七八塊。
有網友反映自己是淘寶88VIP會員,在38活動期間想從天貓商城購買一款豆奶產品,沒想到搜索出來的結果卻令她氣憤不已,88會員的價格竟然比普通會員的價格還高!不論是優惠還是價格都高于普通會員。
快餐巨頭肯德基也被爆出過類似情況,有網友和朋友一起通過肯德基的微信小程序點餐同樣的會員轉向架,但是該網友的手機顯示的價格卻比同伴的要高。
大數據殺熟在國內屢見不鮮,各個平臺看似明碼標價,實際上卻利用平臺收集海量的用戶信息,對用戶進行畫像,精準分類,對消費能力高、購買意愿強的用戶展示更高的價格。平臺利用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讓大數據殺熟得以順利成為平臺盈利的一種隱性的商業模式。
三、“大數據殺熟”為何屢禁不止
為什么互聯網的大數據殺熟屢禁不止?究其根本是因為平臺可以利用用戶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千人千面,向不同的用戶推薦不同的商品,在某一項被殺熟的商品和服務上,面對的并不是所有的用戶,而是特定的用戶,只要這部分的用戶沒有察覺或者察覺了也沒有辦法舉證,對平臺來講,大數據殺熟的風險成本很低,卻可以帶來巨額的利潤。
要巨頭們主動放棄大數據殺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防范這些平臺殺熟,我們普通民眾只要成為平臺的“非忠誠度用戶”就可以了,在安裝APP的時候,相關的隱私權限一定要謹慎授權,盡可能的避免隱私數據被平臺獲取,包括但不限于通訊錄,地理位置等,關掉一些非必須的定位、照片讀取、通訊錄讀取許可。
同時要學會主動去培育平臺之間互相競爭的意識,在不同的平臺之間反復橫跳,最好手機中有兩個以上的備選項,或者某一段時間卸載軟件再安裝,讓平臺將你從一個重度用戶變成一個即將流失的用戶。
除了用戶要加強防范外,有關部門也應該介入加強監管,或約談,或查處,督促企業平臺查找系統漏洞,補足服務短板,并進一步對行業制定更為細化的規范,對用戶數據保護和使用建立嚴格的規范。
要注意的是,今年11月份頒布的《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也特別提到了大數據殺熟,其中特別提到一點,就是“基于大數據和算法,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
希望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平臺不再出現“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少點爾虞我詐,給消費者營造清爽的消費環境。